骨碎補
骨碎補為較常用中藥。見于《開寶本草》。因能治折傷而補骨碎故名。根狀莖密被棕褐色小鱗片,狀似姜塊,遂有猴姜之稱。
別名:猴姜、申姜、毛姜。
來源:為水龍骨科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槲蕨及中華槲蕨的新鮮或干燥根狀莖。附生于樹干及巖石上。均勻野生。
1、槲蕨
產地:主產于廣東、廣西、浙江、湖北、福建、湖南、江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鑒別:呈扁平條形,多彎曲而有分枝,長短不一。長4~15厘米,寬1~1.5厘米,厚約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細小鱗片,柔軟如毛,黃棕色。經過火燎者鱗片多已脫落,顯棕褐色至暗褐色,兩側及上面具突起的圓疤狀葉痕。質輕脆,易折斷,斷面可見多數(shù)黃色點狀的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氣微,味淡微澀。
以棕色,條肥大者為佳。
2、中華槲蕨
產地:主產于陜西、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性狀鑒別:根狀莖較直而細長,分枝少,長5~17厘米,寬0.6~1厘米。外表小鱗片黃棕色,易脫斷,脫落后黃色至淡棕色。質硬,斷面黃色。余同槲蕨。
功效與作用:補腎鎮(zhèn)痛、活血壯筋。
炮制:沙燙、去毛、切咀。
性味:苦,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肝腎、續(xù)筋骨、活血止痛。
主治:腰膝筋骨酸痛,外傷瘀血作痛,腎虛久瀉,耳鳴,牙痛。
臨床應用:1、治腎虛牙痛、齒齦出血(牙周病等)。骨碎補有增強體質作用,可配牛車腎氣丸同服。如齒腫紅齦充血、疼痛、可用骨碎補配地骨皮、石斛各12g,甘草3g,水煎服。如有齒槽膿腫形成,甚至溢膿,則配玄參、露蜂房。
2、治跌打損傷,尤其肌肉、韌帶扭傷和閉合性骨折,取其有活血鎮(zhèn)痛作用,可配其他活血祛瘀藥,方如接骨散,此藥外敷能加速骨折愈合。此外,也可治腎虛久瀉、耳鳴、足膝痿弱。
使用注意:由實火、血虛等所致的牙痛不宜用。
用量:3~9g,補腎大劑可用至30g。
處方舉例:接骨散:骨碎補、血竭、硼砂、當歸、乳香、沒藥、續(xù)斷、自然銅、大黃、土鱉蟲,各等分,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敷患部。
注:1、骨碎補: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多鮮用。北京以干燥原藥材切成1厘米咀者稱申姜,沙燙去毛后,切成3厘米段者稱骨碎補。天津則申姜、骨碎補通用。
2、骨碎補的植物來源不一,據(jù)《中藥鑒別手冊》記載,共有2科7種,藥材性狀基本相似,除正文所述為大多數(shù)地區(qū)習用外,水龍骨科近鄰槲蕨、崖姜、光亮密網蕨及骨碎補科骨碎補,大葉骨碎補在不同地區(qū)勻作骨碎骨使用
西安附兒中醫(yī)醫(yī)院“兒童發(fā)育行為疾病&生長發(fā)育疾病名醫(y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