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官網(wǎng)】

設(shè)為首頁|加入收藏|關(guān)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

您的位置:首頁 >  根莖類中藥

浙貝母

  • 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 m.bbpyz.cn
  • 發(fā)布時間:2021-05-04 11:20:59
  • 來源: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

浙貝母(《藥材學(xué)》)

浙貝母

【異名】土貝母(《本草正》),象貝(《經(jīng)驗(yàn)廣集》),浙貝、象貝母(《百草鏡》),大貝母(《本草正義》)。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

【植物形態(tài)】浙貝母

多年生草本。鱗莖半球形,直徑1.5~6厘米,有2~3片肉質(zhì)的鱗片。莖單一,直立,圓柱形,高50~80厘米。葉無柄;莖下部的葉對生,罕互生,狹披針形至線形,長6~17厘米,寬6~15毫米;中上部的葉常3~5片輪生,罕互生,葉片較短,先端卷須狀。花單生于莖頂或葉腋,花梗長1~1.5厘米;花鐘形,俯垂;花被6片,2輪排列,長橢圓形,先端短尖或鈍,淡黃色或黃綠色,具細(xì)微平行脈,內(nèi)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狀斑紋,基部具腺體;雄蕊6,花藥基部著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數(shù)胚珠,柱頭3歧。朔果卵圓形,直徑約2.5厘米,有6條較寬的縱翅,成熟時室背開裂。種子扁平,近半圓形,邊緣具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濕潤的山脊、山坡、溝邊及村邊草叢中。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地。

【采集】5~6月采挖,洗凈泥土,大小分開,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寶狀,稱"元寶貝",小者稱"珠貝"。分別置擦籠內(nèi),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勻,經(jīng)過一夜,使石灰滲入,曬干或烘干。

【藥材】①元寶貝

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寶狀,瓣長約1.7~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帶淡黃色,被有白色粉末,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齊,白色或淡黃色,富粉性。氣微劈,味苦。

②珠貝

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球形,高1~1.7厘米,直徑2~3.5厘米。表面白色,外層兩枚鱗葉肥厚,略似腎臟形,中央為2~3枚皺縮的小鱗葉及殘莖,內(nèi)表面墾淡黃白色。質(zhì)地、氣味同元寶貝。

上述二種藥材,均以鱗葉肥厚、表面及斷面白色、粉性足者為佳。個較小、表面灰白色、斷面中心棕紅色者為質(zhì)次。元寶貝較珠貝為優(yōu)。

主產(chǎn)浙江,安徽、江蘇亦產(chǎn)。

江蘇產(chǎn)者稱蘇貝母,為浙貝母的野生種,其鱗莖較栽培種為小,直徑2~3.5厘米,高1~1.5厘米。藥材與珠貝相類。

【化學(xué)成分】鱗莖含浙貝母堿、去氫浙貝母堿、貝母醇。此外還有四種含量極少的生物堿:貝母丁堿、貝毋芬堿、貝母辛堿和貝母替定堿。日本產(chǎn)的浙貝鱗莖中還分出了浙貝母堿的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①對平滑肌及腺體的作用

貓和家兔離體支氣管肺灌流,浙貝母堿在低濃度時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明顯擴(kuò)張作用,高濃度則顯著收縮。前者類似阿托品的作用,后者可能系直接興奮支氣管平滑肌。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均未確證有鎮(zhèn)咳作用。

浙貝母堿能興奮家兔離體子宮,已孕子宮比未孕子宮敏感,對大鼠子宮也能興奮。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對子宮的興奮作用,預(yù)先應(yīng)用雙芐胺或利血平處理后,其興奮子宮的作用減弱或消失。浙貝母堿溶液給犬、貓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擴(kuò)大并使對光反應(yīng)捎失,靜脈注射能使麻醉犬唾液分泌暫時停止,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浙貝母生物堿則使家兔離體小腸收縮加強(qiáng)。

②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呼吸的作用

浙貝母生物堿大劑量可使狗、貓及兔血壓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小量可使兔血壓微升,離體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臟搏動立即停止。

【毒性】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對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約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誤)。早年曾報道另一種浙貝母堿對家兔的最小致死量為10~12毫克/公斤(靜脈),對貓為8~10毫克/公斤(靜脈)。中毒癥狀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顫,驚厥,便溺。致死原因?yàn)楹粑ソ?,亦可能與形成變性血紅蛋白有關(guān)。Fritillariaverticillata的酒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炮制】揀去雜質(zhì),清水稍浸,撈出,潤透后切厚片,曬干。

【性味】《本草正》:"味大苦,性寒。"

【歸經(jīng)】《本草正》:"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厥陰。"

【功用主治】清熱化痰,散結(jié)解毒。治風(fēng)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jié),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fā)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

②《本草從新》:"去時感風(fēng)痰。"

③《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fēng)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癰毒腫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撤。

【選方】①治感冒咳嗽:浙貝母、知母、桑葉、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癰毒腫痛:浙貝母、連翹各三錢,金銀花六錢,蒲公英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裝入五倍子(去蟲,研)一個、象貝(去心,研)一個。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極細(xì)末,加薄荷葉末少許,冰片少許,貯瓷瓶內(nèi)。臨用吹患處,任其嘔出痰涎。(《經(jīng)驗(yàn)廣集》吹喉散)

④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楊春涯經(jīng)驗(yàn)方》)

【名家論述】《本草正義》:"象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結(jié)。《本經(jīng)》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別錄》止煩、熱、渴、出汗,皆泄降除熱也。疝瘕以熱結(jié)而言,泄熱散結(jié),故能治之。喉痹,熱之結(jié)于上者也。乳難之乳,即孳乳之乳,指產(chǎn)難也,貝母滑降,且能散結(jié),故催生而治產(chǎn)難。甄權(quán)《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治產(chǎn)難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為催生保產(chǎn)靈藥,內(nèi)有貝母,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義皆本此。而注《本經(jīng)》者僅以為下乳汁,恐非真旨。主金瘡者,苦降清熱之功也,不僅可以內(nèi)服,亦可外作摻藥。后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消腫退熱,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風(fēng)痙者,苦寒清熱,泄降定風(fēng)之功也,《別錄》療腹中結(jié)實(shí)、心下滿,皆指邪熱窒塞之證,苦泄散結(jié),皆能主之。洗洗惡風(fēng)寒者,風(fēng)寒外襲于皮毛,內(nèi)合于肺,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上乘,項(xiàng)直為風(fēng)邪外感,苦降泄風(fēng),辛泄疏散,治之宜也??人陨蠚猓痔禑嶂址?,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能泄降,又能散結(jié)。今人乃以通治風(fēng)熱、溫?zé)帷r氣熱邪,則寒能勝熱,辛能散邪也。主郁氣痰核等證,則辛散苦泄,開結(jié)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義。至于治疸、治瘍、清喉咽,主吐衄、療痰嗽、通二便,種種功力,無非清熱泄降四字,足以賅之,要之皆象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貝,淡泊異常,斷不足以語此。"



更多古今名醫(y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xì)]

更多古今名醫(y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xì)]

更多焦點(diǎn)熱文

八角蓮

八角蓮(《福建民間草藥》)【別名】八角連(《綱目拾遺》),金..[詳細(xì)]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