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官網(wǎng)】
【正名】飛天蠄蟧
【別名】龍骨風(fēng)、山蝓螃、大貫眾、桫欏、刺桫欏、山棕、樹蕨。
【英文名】Caulis Alsophilae。
【藥材來源】桫欏科植物桫欏的莖干。
【植物形態(tài)】大型蕨類,主干高達2~6米,深褐色或淺黑色,外皮堅硬,有老葉脫落后留下的痕跡。葉叢生于主干頂端;葉柄和葉軸粗壯,深棕色,有密刺;葉片巨大,紙質(zhì),長1~3米,3回羽狀分裂,羽片長矩圓形,先端長漸尖,羽軸下面無毛,但下部有疏刺,上面連同小羽軸疏生棕色卷曲有節(jié)的毛,小羽軸和主脈下面有略呈泡狀的鱗片;小羽片羽裂幾達小羽軸,裂片披針形,短尖頭,有疏鋸齒。葉脈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分叉點上凸起的囊托上,囊群蓋近圓球形,膜質(zhì),初時向上包被囊群,成熟時裂開。
【產(chǎn)地分布】生于溪邊、林下或草叢中。分布于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砍下莖干,削去葉柄及外層硬質(zhì)莖皮,曬干。產(chǎn)區(qū)多趁鮮時切成厚片,曬干。
【藥材性狀】飛天蠄蟧藥材多為斜切片,呈不規(guī)則圓形或半圓形,直徑6~12厘米,厚0.5~1厘米。表面棕色,切面外層可見突出的大型葉柄殘基,葉柄基部直徑可達1~2厘米,周圍邊緣常有葉跡維管束排列成折疊狀,形成波狀彎曲而隆起的硬脊和縱溝,中央髓部灰棕色,皺縮,有棕紅色小點散在。質(zhì)堅硬。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jīng)】性平,味苦。有小毒。歸腎經(jīng)、胃經(jīng)、肺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清熱止咳、祛風(fēng)除濕。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臨床應(yīng)用】用量15~30克,煎服或燉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取鮮汁涂搽。用治肺熱咳嗽、吐血、風(fēng)火牙痛、風(fēng)濕骨痛、腰痛。
【藥理研究】飛天蠄蟧水提物具有明顯的中樞鎮(zhèn)痛及一定的外周鎮(zhèn)痛作用,并對急性炎癥反應(yīng)有一定抑制作用
【化學(xué)成分】飛天蠄蟧含生物堿、黃酮苷、酚類、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使用禁忌】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1.治骨痛,腹痛,風(fēng)火牙痛:飛天蠄蟧15克。水煎沖酒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2.治癬:飛天蠄蟧鮮汁。搽患處。(《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3.治腎虛腰痛:龍骨風(fēng)(飛天蠄蟧)15克,杜仲藤9克,續(xù)斷9克,紅牛膝6克,五指牛奶9克,淫羊藿9克,巴戟9克。煎服及外洗。(《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西安附兒中醫(yī)醫(yī)院“兒童發(fā)育行為疾病&生長發(fā)育疾病名醫(y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