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官網(wǎng)】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關(guān)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

您的位置:首頁 >  美容偏方

延年益壽偏方

  • 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 m.bbpyz.cn
  • 發(fā)布時間:2021-09-15 08:42:54
  • 來源: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

中醫(yī)學認為,腎氣虧損、脾胃虛弱、氣血郁滯、五臟虛損等皆可導致人早衰,主要與腎、肝、脾三臟密切相關(guān),其中以先天之精不足,腎氣虧損為重要病機。故臨床辨證以臟腑為綱,陰陽氣血為目,以衰老征象為指征。下述諸方,經(jīng)長期臨床驗證,能使人延年益壽,可供參考。

1.榮芝丸

鹿角霜150g,鹿茸90g(去毛,酥炙),麝香3g(研),沉香、白術(shù)、當歸(去蘆頭)、熟地黃、肉蓯蓉(酒浸2宿)、牛膝(酒浸2宿)、菟絲子(酒浸,別研)、萆薢(蜜炒)、川芎、五味子各30g。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用面60g并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粥水下,或溫酒鹽湯亦可,漸加至50丸。

本方出自《御藥院方》,可治諸虛不足,起陰發(fā)陽,安神定魄;補五臟,和六腑,活血脈,填骨髓,強骨生力,駐顏色,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2.萬安丸

肉蓯蓉120g(酒浸),山藥、五味子各75g,杜仲90g,牛膝(酒浸)、菟絲子(酒浸)、赤石脂、白茯苓(去皮)、澤瀉、熟地黃、山茱萸、巴戟天各60g(去心)。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用肉蓯蓉末250g酒熬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心溫酒下,不在將息,別無所忌,只忌大醋及大臭之物。7日后四體光潤,口唇赤,手足熱,面有光澤,消食體輕,舌厚聲響,是其驗也。10日長肌肉。其藥通中入腦,鼻辛酸不可怪也。

本方出自《御藥院方》,可補下經(jīng),起陰發(fā)陽,能令陽氣入腦,安魂定魄,開三焦,破積聚,消五谷,益子精,安臟腑,除心中伏熱,強筋骨,輕身明目,去冷除風,無所不治。補益極多,常服最妙,七十老兒服之,尚有非常。

3.龍虎丸

龍骨、大熟地、當歸、桂圓、真虎骨、補骨脂、砂仁、防風、廣木 香、菟絲子、山楂、陳皮、炒杜仲、白蒺藜、黃芩、貫眾、川芎、酸棗仁各120g,甘草、六神曲、甜桔梗、木通、牛膝、石膏、浙貝各60g。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白開水 送服。

本方出自《歷代古傳秘方》,可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頭目眩.暈,耳鳴,自汗盜汗,遺精便濁,四肢無力,飲食少思,面色萎黃,肌 肉消瘦,骨蒸勞熱,失血等癥。并能滋枯竭之水而清亢甚之火,久 服則陰陽協(xié)和,水火既濟,乃扶陰抑陽之藥,實養(yǎng)生益壽良方也。

4.巨勝丸

巨勝子、甘菊花(去萼)、旋復花(去萼)、吳白芷(切)、白茯苓(去黑皮)、肉桂(去粗皮)、蓽澄茄(去枝杖)、牛膝(去蘆頭,切,酒浸)、覆盆子(去枝杖)、熟地黃(焙)、遠志(去苗心)各30g,旱蓮子22.5g(去莖葉)。

上方藥12味各修事畢,除巨勝子(黑芝麻)外共為細末,再與黑芝麻同碾羅勻細,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空心食前溫酒下,日進一二服。久服忌羊血、生蔥、蘿卜等。

本方出自《御藥院方》,可治男子筋痿,少腹不利,小便頻數(shù),腰背疼悶不能久立,則腿膝麻冷,難以屈伸,心意多忘,耳內(nèi)蟬鳴。久服不闊,滋血氣,壯元陽,髭鬢返黑,令人不老。填精補髓,益壽延年。

5.萃仙丸

蓮須、川斷、覆盆子各60g,菟絲子、芡實、山茱萸各120g,龍骨30g,沙苑子、蒺藜各240g,金櫻子480g。

以上方藥共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6g,空心用淡鹽湯或白開水送服。

本方出自《清太醫(yī)院配方》。其方藥專補精髓,益血脈,強腰脊,止遺精,助容顏,收盜汗。凡本元不固,腎虛氣弱者,久久服之,大有奇效。

6.百齡丸

陳皮、當歸、白芍、枳殼、黨參、虎骨各60g,牡丹皮、川貝、澤瀉、鹿角、甘草各30g,白術(shù)、茯苓、香附各120g,馬錢子15g。

以上方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g。大人每服2丸,小兒1丸,二三歲半丸,俱用白開水送服。

本方出自《清太醫(yī)院配方》。全方藥不寒不熱,平等消補,兩益之劑。老人服之,耳目聰明,腰腿有力,身輕體健,益壽延年;中年服之,開胃健脾,多進飲食,強筋壯骨,增添膂力,發(fā)胖身體,至老健壯;幼兒服之,消化食水,諸病不生;婦女服之,活血通經(jīng),滋陰補虛,寬中理氣,經(jīng)脈調(diào)暢。故凡男婦老幼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新久咳嗽痰喘,勞傷吐血,努傷吐血,少年破身太早,酒色過度,下元虛損,偏墜疝氣,腎囊濕潮,夢遺滑精,五淋白濁,心腎兩虧,眼黑頭暈,耳鳴心悸,精神短少,四肢無力,睡臥不安,夜出盜汗,多眠少食,脾虛胃弱,不思飲食,胃經(jīng)不清,膨悶脹飽,反胃嘔吐,肝經(jīng)血虛,氣逆不舒,胸膈發(fā)滿,兩脅發(fā)脹,寒濕積聚,胃氣疼痛,脾濕腹脹,陰陽不分,水瀉紅白痢疾,大腸滯熱,腸風下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氣弱血虛,產(chǎn)后血瘀,并皆治之。無病之人,均可常服,大能調(diào)養(yǎng)身體。

7.全鹿丸

人參15g,鹿茸30g,鹿筋、白術(shù)、甘草、當歸、茯苓、川芎、生地、黃芪、天冬、麥門冬、枸杞子、杜仲、牛膝、山藥、菟絲子、五味子、鎖陽、肉蓯蓉、補骨脂、巴戟天、川斷、覆盆子、楮實子、秋石、陳皮各60g,小茴香、沉香各24g,鹿角90g。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6~9g,用白開水送下,冬月用淡黃酒亦可。

本方出自《清太醫(yī)院配方》,功可氣血雙補,男女皆宜,益百虛,養(yǎng)五臟,固精髓,壯筋骨,定心志,安魂魄。一切遺精,失血,盜汗,自汗,潮熱,虛熱;或口干舌燥,喉痛咽腫;或腰膝酸軟,眼目昏花,頭腦眩暈,心神不安,健忘不寐,虛煩少力。婦人血虛,骨蒸咳嗽痰喘,面色萎黃,五心煩躁及子宮久冷,多服必孕,無不應驗。凡中年虛損,亦可常服,無疾者久服益壽延年。

8.天真丸

羊肉3500g(精者為妙,先去筋膜,并去脂皮,批開入藥末),肉蓯蓉、當歸(洗凈去蘆)、濕山藥(去皮)各300g,天門冬500g(焙軟,去心)。

將前4味置之羊肉內(nèi),裹定,用麻縷纏定,用上色糯米酒4瓶煮,令酒盡摻在藥內(nèi),再入水l000ml又煮,直候肉如泥,再入黃芪末150g,人參末90g,白術(shù)末60g,熟糯米飯焙干為末300g。前后藥末同劑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約服300粒,初服百粒,旋加至前數(shù)。服之定覺有精神,美飲食,手足添力,血脈便行,輕健。如久喑不言者,服之半月,語言有聲。

本方出自《御藥院方》,可治先曾損血及脫血,肌瘦,絕不入食,行步不得,手足萎軟,血氣枯槁,形神不足。久服令人面色紅潤,無血者便生血與津液,大便燥者服之自潤。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皆可治之。

9.保元丸

沙蒺藜240g,菟絲子、牡蠣、山藥各60g,酸棗仁、龍骨、蓮須、芡實、茯苓各30g,金櫻子、山茱萸各120g。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6~9g,空心用淡鹽湯送下,溫黃酒亦可。

本方出自《清太醫(yī)院配方》,功可填精補髓,保固元陰,益氣壯陽,滋長血脈。凡人中年后,皆可常服。服藥后戒房欲、勞煩。

10.補陰丹

磁石(緊者燒赤,醋淬7次,水飛過,曬干)、鹿茸(去毛,酥炙)、石斛、澤瀉、山茱萸(生用)各90g,官桂45g(去粗皮),杜仲60g(細切,炒去絲),生地黃240g。

以上方藥除磁石外,共搗羅細末,后入磁石末同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溫酒送下,或鹽湯送下亦得,空心食前,日進1服。服兩月覺功,百日見效。

本方出自《御藥院方》,功可滋益腎水真陰,鎮(zhèn)伏心火大熱,堅強骨髓,補養(yǎng)精氣。治發(fā)熱怔仲,腳膝痹弱,通調(diào)血脈,潤澤肌膚,使心腎交泰,熱無妄動。久服輕身延年。

11.靈宿丹

菟絲子150g(酒浸l宿,另研),覆盆子90g(酒浸,焙),檳榔(煨)、牛膝(去苗,酒浸)、肉蓯蓉(去皺,酒浸,切,焙)、天麻(酒浸,銼,焙)、熟地黃(酒浸3日,焙)各60g,鹿茸(酥炙)、肉桂(去粗皮)、巴戟天(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青皮(去白)、楮實(炒)、香附子(微炒)、白龍骨(研)、杜仲(去粗皮,切炒)、補骨脂(微炒)、胡蘆巴、石韋(去毛)、枸杞子、遠志(去心)、五味子(炒)、沉香(銼)、蛇床子(炒)、山茱萸、萆薢、山藥(為末)各30g。

以上方藥共搗羅為末,用浸藥酒調(diào)山藥末煮糊,更入酥、蜜各30g,和藥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溫粥飲亦得。

本方出自《御藥院方》,功可大補益,強心志,壯筋骨,益氣血,調(diào)榮衛(wèi),補骨髓,固元陽,黑髭鬢。治腰膝無力,通九竅,利三焦,去諸風,除冷痰,安五臟,明耳目,補虛損。

12.養(yǎng)壽丹

遠志(去心)、石菖蒲、巴戟天(去心)、白術(shù)、茯苓、地骨皮、續(xù)斷、枸杞子、甘菊花、細辛、熟地黃、車前子、何首烏、牛膝、肉蓯蓉、菟絲子(3味酒浸)、覆盆子各15g。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煉蜜和就,復臼千杵,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20丸,空腹溫酒送下。

13.太和膏

當歸(酒洗)、肉蓯蓉、川苦楝、補骨脂、白茯苓、枸杞子、胡蘆巴、遠志(去心)、白術(shù)各90g,川芎60g,茴香18


更多古今名醫(y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

更多古今名醫(y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

健康養(yǎng)生